在现代医学影像中,X线、CT、MRI主要给我们提供的是形态学信息,它们能“看到”身体的结构。但肿瘤的出现和发展,往往早于形态学改变,这时,核医学分子影像就登场了。
核医学分子影像的核心在于显像探针与靶点的特异性结合,不同类型的探针锁定不同的生物学过程,从而形成多种显像方式。
一、代谢显像
【原理】
肿瘤细胞为了满足快速增殖的需求,往往会重编程代谢途径,使得葡萄糖、氨基酸、脂肪酸、核苷酸等的摄取和利用远高于正常细胞。代谢显像就是利用这一特点,将代谢底物或类似物标记放射性核素,追踪它们在体内的分布。
展开剩余82%【常见探针与应用】
1.葡萄糖代谢显像:
探针:18F-FDG 机制:利用葡萄糖转运体(GLUT)高表达进入细胞,经己糖激酶磷酸化后滞留。 应用:恶性肿瘤的分期、疗效评估、复发监测。2.氨基酸代谢显像:
探针:11C-MET、18F-FET 机制:依赖氨基酸转运体高表达进入细胞。 应用:脑胶质瘤分级、边界评估、复发与放疗后坏死鉴别。3.核苷酸代谢显像:
探针:18F-FLT 机制:反映DNA合成活跃度。 应用:肿瘤增殖活性的评估、化疗早期疗效监测。二、放射免疫显像
【原理】
肿瘤细胞表面常有特异性抗原,如HER2、CEA、PSMA等。放射免疫显像利用针对这些抗原的抗体或抗体片段,将其标记放射性核素后,实现与靶抗原的特异结合,从而在影像上显示肿瘤分布。
【常见探针与应用】
1.亲和体:
特点:分子量小(约7kDa)、穿透性好、血液清除快,可在注射后较短时间成像。 代表探针:68Ga-ABY-025,靶向HER2受体,用于乳腺癌、胃癌HER2状态评估。 应用优势:适合快速显像,减少患者等待时间,降低非特异性背景。2.微型抗体:
特点:由抗体的可变区和部分恒定区组成,分子量约80kDa,比全长抗体小,组织渗透性更好,清除速度比全抗体快。 代表探针:89Zr-Df-IAB22M2C minibody,靶向CD8,用于免疫细胞追踪和免疫治疗反应评估。 应用优势:兼顾靶向性和较快成像速度,适合检测动态变化。3.纳米抗体:
特点:来源于骆驼科动物抗体的单域结构,分子量约15kDa,稳定性高,可快速进入并清除,成像对比度高。 代表探针:99mTc-8B6,靶向EGFR受体,在多种实体瘤(如头颈癌、结直肠癌、非小细胞肺癌)中过表达。 应用优势:适合需要超快速显像或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应用,背景信号低。三、受体显像
【原理】
许多肿瘤会高表达某些受体,如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长抑素受体(SSTR)、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(ER)等。将配体(肽类、激素、拮抗剂等)标记放射性核素,即可实现靶向显像。
【常见探针与应用】
1.生长抑素受体显像
探针:68Ga-DOTATATE、68Ga-DOTATOC 应用: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、分期和治疗评估。2.多巴胺受体显像
探针:18F-FP-CIT 应用:主要用于帕金森病与非帕金森综合征(如药物性帕金森、特发性震颤)的鉴别诊断。评估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和分布。3.雌激素受体显像
探针:18F-FES 应用:ER阳性乳腺癌的受体表达评估、治疗反应预测。四、其它显像
1.反义基因显像
原理:利用与目标mRNA互补的寡核苷酸探针,标记放射性核素后进入细胞,与特定基因mRNA结合显像。 应用:基因表达的早期监测。2.凋亡显像
原理:探针与细胞膜外翻的磷脂酰丝氨酸(PS)或凋亡相关蛋白结合。 应用:疗效早期评估、放化疗反应预测。3.报告基因显像
原理:在细胞中引入可被特定显像探针识别的外源基因,通过显像监测其表达。 应用:基因治疗、细胞治疗的在体追踪。4.蛋白及肽类显像
原理:针对特定蛋白质或多肽进行放射性标记,用于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成像。 应用:靶向血管生成因子(如VEGF)或肿瘤基质蛋白的显像研究。总结一下:
核医学分子影像的魅力,在于它看得更早、更细、更准——不仅告诉我们肿瘤在哪里,还揭示它的分子特征和生物行为。
代谢显像、放射免疫显像和受体显像已在临床广泛应用,而反义基因显像、凋亡显像等技术,正为未来的精准诊疗打开新可能。
你怎么看?欢迎在留言区聊聊
你还想了解核医学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?
编辑:核医之窗编委会
排版:滕菲
审校:核医之窗宣发组
参考:高核医疗核医学数据库
声明:部分内容及图片参考于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核医之窗编委人员删除
发布于:北京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